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张斌)五月的长沙,湘江之畔绿意盎然。8日下午,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邂逅在望城铜官悄然上演——由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非洲英语国家知名记者研修班一行,走进望城铜官这片承载着千年陶瓷记忆的土地,半岛体育官网在瓷窑遗址与老街巷陌间,开启了一场探寻中国陶瓷文化密码的奇妙之旅。
首站抵达的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宛如一本立体的陶瓷史书。以“诗意的彩瓷”为主题的展厅内,1200多年前的唐代长沙铜官窑文物依次陈列:青釉褐彩诗文壶上“君生我未生”的深情诗句、釉下彩绘花鸟纹罐上灵动的笔触、人物贴花壶上胡商牵驼的生动图景……每件器物都在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往昔。
非洲记者们驻足在“黑石号”沉船文物复刻场景前,当听说唐代铜官窑瓷器曾远销至东南亚、中东乃至非洲时,埃塞俄比亚埃塞新闻社杂志出版组长感慨万千:“历史书中的文字是平面的,而这里的每一片瓷片都带着温度。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陶瓷,更是中非文明交流的古老印记。”博物馆内数字化复原的龙窑点火场景,更让他们直观感受中国古人“抟土成金”的智慧,纷纷用镜头记录下火焰跃动的瞬间。
离开博物馆,谭家坡遗迹馆的残垣断壁间,唐代龙窑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辨。的窑砖上,火痕与釉滴凝结成岁月的勋章,考古学家现场解读的制瓷工序,让“和泥、拉坯、施釉、烧制”的千年技艺不再抽象。一位记者弯腰拾起一块布满釉色的瓷片,感叹道:“这不是废墟,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库。”
漫步铜官老街,青石板路两旁,“大唐烧”的窑火正旺,陶工们专注拉坯的身影倒映在釉料缸中;“泥人刘”工作室里,非遗传承人指尖翻飞,泥土在手中化作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老街深处,茶香与陶香交织,当地居民用铜官土陶碗泡上一杯茉莉花茶,半岛体育官网热情邀请远方来客品尝。埃塞俄比亚埃塞广播公司通讯部主任端着茶碗笑言:“历史课本里的中国是严肃的,而这里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与烟火气,让人想留下来慢慢感受。”
在老街的陶艺体验区,非洲记者们纷纷尝试绘制釉下彩。当埃塞俄比亚记者将本国国旗上的绿色五角星画在瓷盘上,一旁的中国陶工也即兴创作了一幅中非儿童共舞的图案。两种文化符号在陶土上相遇,迸发出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不仅仅是技艺的体验,更是心与心的对话。半岛体育官网”研修班领队感慨道。
夕阳西下,记者团成员捧着自己烧制的陶杯告别铜官。埃塞新闻社记者在采访本上写下:“今天,我们触摸到了中国陶瓷的肌理,更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正如铜官窑的瓷器曾漂洋过海,中非文化也将在交流中绽放新的光彩。”
从盛唐窑火到当代传承,望城铜官用一片陶土串联起千年文明脉络。当非洲记者们带着满身的瓷香与感动离去,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几件手工艺品,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密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正是文明互鉴最动人的模样。